English

“常下乡看看”

光明论坛
2001-04-05 来源:光明日报 闻学良 我有话说

“抽点空闲、抽点时间,领着公仆常下乡看看;带上法律、带上文件、陪同干部常下乡看看;百姓积压了一些心愿,农民肩负了很多负担;国家的政策向农民说说,发展的路子跟百姓谈谈。”这是重庆巫溪县城厢职业中学学生郑伟新编的一首“基层歌”。他致信重庆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建议各级党政领导要转变作风,“常下乡看看”。重庆市领导对此极为重视,及时作了批示,并由市政府将建议转发全市。这消息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进入新世纪,农业要发展,农村在变化,农民要增收。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多么期望人民“公仆”“常下乡看看”,同农民拉拉家常,交交朋友,特别是“重点看些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的账目,一些害得农民叫苦连天、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要求,一些使得干群关系紧张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真正感民情、知民意、解民难、帮民富。

“常下乡看看”,是人民群众要求一些干部改变不良工作作风的一种呼唤。现在确有一些干部高高在上,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只对官负责,不对民负责,往上级机关跑得多,往乡下跑得少;有的干部即使下去,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做做样子,摆摆架子,对群众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能推则推;有的干部“城市化”严重,家住城里,有时老百姓有事连人都找不到;有的干部图虚名,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有的地方群众生活很困难,农民负担在增加,干部却买轿车,换手机,挥霍公款,吃喝玩乐,有的甚至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欺压群众。这些干部虽然是少数,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常下乡看看”,是人民“公仆”应有的优良作风和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为官一任,负责一片,造福一方。党的性质、宗旨和领导干部的责任决定了我们要“常下乡看看”。能不能“常下乡看看”是个事关党的作风、事关党的形象的大问题。只有“常下乡看看”,和农民群众坐到一起,住到一块,才能对农民的所盼、所怨、所急有切肤之感,才能焕发出高昂的工作热情,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百折不挠地帮农民把负担减下来,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只有“常下乡看看”,才能摸清下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取得农村工作的主动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农业结构调整,主体是农民;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增收,主体力量是农民群众;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难题,很多办法、很多经验、很多创造,也还是在农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这里的关键是我们的干部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挖掘和总结。

“常下乡看看”这个要求并不高,但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它要求我们的干部: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道德情操;要有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深厚感情;要有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权利,没有谋取私利的特权的思想境界;要有“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的忧患意识。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自觉地转变作风,像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沉到村寨、田头、民宅,“吃农家饭,睡农家床,干农家活,听农家言,解农家忧,排农家难,造农家福”,真正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紧迫问题,以改进工作作风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